1)364 农业问题_重生苏联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对于苏联人民来说,1945年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一个年份。

  在这一年,苏联成功研制出欧亚国家的第一枚原子弹,并在日本福冈“试爆”,迫使日本这个帝国主义国家投降,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。

  随着日本的投降,苏联人民彻底摆脱了数年来的战争之苦,被征召服役的士兵们陆陆续续地回到大后方,从事生产工作,过着和平和安定的生活。

  因为待遇差别的缘故,大部分的士兵在战争结束后,都选择到城市的工厂里从事工业生产工作,只有极少部分农民出身的士兵愿意回到落后的农村里,从事农业生产。

  结果,苏联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城市人口大增,但农村人口大减的情况,不但令城市的住房供应变得更加紧张,还增加了全国各大城市的粮食需求。

  为了应付城市人口的增长,苏联政府只好增加各个州、加盟国的粮食采购量,但在增加采购量的同时,农村地区的粮食产量却因为缺乏农业劳动力的缘故而没有得到提升(不少村里的士兵在战斗结束后都进城市了),导致全国广泛地区出现了粮食供不应求的情况。

  苏联的行政干部当中,虽然有不少是共产主义信徒和党内积极分子,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官僚主义分子。

  这些官僚主义分子充满野心,他们入党做官纯粹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,满足自己的权力和物质欲望。

  他们经常高喊共产主义的口号,但并不相信党及其奋斗目标。他们经常撰写赞扬列宁和斯大林的文章,还能在讲话中熟练地引用列宁和斯大林的话语,但这些文章和讲话的内容,居然连作者/演讲者本人也不相信。

  虽然他们并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这些言论,但为了自己的仕途,他们又不得不这么做。

  同样的,这些官僚主义分子也能为了自己的仕途,而做出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。

  在苏联政府宣布要增加粮食采购额度之后,地方政府的官僚们为了达到中央所定下来的目标,往往采用一些人道,也不太合适的手段。

  为了短期内收集到足够数量的粮食,官僚们往往会迫使农民交出过量的粮食,以达到上面定下来的粮食征集目标。

  不少农民,因为手头上的粮食被官僚征光,而开始面临着饥寒交迫的威胁。有些人还可以向其他人借粮(实际上没多少人能借到粮食),或者花钱买粮等方法渡过难关,而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,就算自己没饿死,也至少要失去一个家人。

  幸好,这些惨剧只不过是冰山一角,这次的饥荒规模和历史上同时期的那场相比,已经是小之又小了。

  这还是要多亏了德军没有越过修建在苏联旧国境线上的“曼图洛夫防线”,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两大产量地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,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w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