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一百一十三、风起江州与公主降诞_不是吧君子也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江州。

  秦称九江,汉唤浔阳。

  自古就是江南名城。

  乃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水运港口。

  滚滚江水汇聚一处,奔腾东流。

  往日里,江州城的浔阳古渡,有四方商贾云集,行者旅客络绎不绝。

  而五月云梦泽莫名大水,那一场水灾席卷江州地界数县,对浔阳渡客流造成不少影响。

  经过俩月余的恢复,浔阳江畔这一座留下过不少文人墨客笔迹的古渡,渐渐恢复了昔日人气。

  然而这两日的浔阳渡,最令百姓、旅人们侧目的是一艘艘满载粮食的大型漕船,错落有致的排列在江面上,给刚刚恢复朝气的古渡口增添了不少人气。

  时值七月,正是小暑将过,大暑未至的节气。

  江州城的空气中,弥漫一股股湿热之风,三百里浔阳江上的大风不时拂来些凉爽。

  简而言之,就是穿一件太薄,穿两件又太热。

  早晨出门还嫌衣少,上午没几步路就已汗湿满背。

  这江南特色的闷热潮湿,属实是不上不下。

  不过,北方人沈希声逐渐有些适应江州地界的气候。

  哪怕他绯色官服下已经汗流浃背,亦是腰杆挺的笔直,在属下搬来的太师椅上正襟危坐,仔细瞭望江上的一艘艘待停泊的漕船。

  这位被朝廷亲自派来江南道赈灾兼办案的监察使沈大人,约莫四十余岁,可却并不显老。

  长相干瘦,风削骨峭,就像夏日散在席上晒得灰黄的竹子,宽大的绯色官袍像是笼在一副竹架子上。

  沈希声端坐江渡边,瘦脸习惯性的板起,严肃,且不怒而威,这是多年来在周廷担任御史留下的习惯,哪怕眼下在江南道江州城作那朝廷钦差,亦是保持如此作风。

  只不过这些日子在沈希声手下办事胆颤心惊、叫苦不迭的下属官吏们,却发现今日沈大人似乎与往常有些不一样。

  只见沈大人眼睛望向渡口那一艘艘从龙城县出发驶来的漕船,不时颔首,撑在膝盖上的瘦手,频繁抬起,轻拍一下大腿。

  脸上偶尔露出一些赞赏之色。

  十分少见。

  被沈希声代管的江州刺史府官吏们,经过时瞧见,难免有些稀奇侧目。

  不过也有一些老官吏倒是知道些原由,有人忍不住转头瞧一眼远处的龙城县方向。

  上午的光阴在浔阳渡漕船的一次次停靠与力夫卸货搬米中缓缓流去。

  有安排转运卸货的船舶司吏手抓书文,脑门布满细汗,小跑靠近,在沈希声面前恭敬禀告:

  “禀大人,按照您吩咐,下官们已将十一万石粮食按需发放给沿途的星子、吉水等受灾县,诸县县令十分感谢大人调来支援的赈灾粮,托属下向大人……”

  沈希声挥手直接打断道:

  “他们要谢也是去谢龙城县的欧阳良翰才对……说说还剩多少余粮。”

  “回禀大人,龙城县筹集来的是十六万石粮食,路上已相续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w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