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4章 江南水患_长公主不想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首字母+org点com,

  说来也巧,这边太皇太后才刚决定要将薛知道留在京中一段时间,那边就有消息来报,江浙一带连续暴雨,遭了洪涝之灾。

  大楚地大物博,但也因此,各地气候不一。南方诸地水患频仍,北方却是时常连年大旱,闹得朝廷一年到头都在赈灾,国库多少银子,都是这般被掏空的。

  今年的这场水灾尤其大,眼看着不但要影响地里的庄稼收成,就连河道水位也不断上涨,竟有决堤的迹象,由不得朝中诸位大臣们不紧张。

  自然降水带来的影响虽然大,但也不是不能承受。然而一旦河道决堤,影响的就不是一家两家,而是数州之地。而且水龙所过之地,必定冲毁房屋,死伤无数。

  虽然朝廷年年都下拨修整河道的银子,也年年都在强调治理河道的重要性,但是到了这个时候,还是人人揪心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太皇太后提议将薛知道留在京中,得到了朝臣们的一致支持。

  于是,这位才致仕了几天时间的前任宰相,又被请回了咨平殿内。

  江南各地的官府应对水患的经验丰富,察觉到水位上涨有异,就已经开始陆续迁移百姓,准备人工泄洪了。

  只不过在如今的制度下,百姓们都是地里刨食,自然安土重迁。乍然要他们迁离赖以生存的土地,难度极大,因此迁移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。

  这样一来,当地官员就分成了两派。

  一派认为应该将所有人员都撤离出去,保证百姓们的安全,还有人留在此地,就不能开闸泄洪。另一派则认为事情紧急,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百姓身上毫无意义,应该按照既定的时间开闸,尽可能地将水患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
  是这几百户百姓重要,还是数州之地数十万百姓更重要?

 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,就把这个难题送到京城来了。

  但是到了京城,官员们还是分成两派,照旧吵个不休,根本拿不出个合适的章程。

  薛知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请回来的。何不平的本意,是让他跟顾铮相互制衡,利用这件事,让他们二人在太皇太后面前出错。因为这种事,不管怎么选择,都不算错但又都不算对,将来清算的时候,也可以作为一件罪证。

  然而薛知道听完了各方陈词,却根本不加入这个战团,而是向太皇太后提议,派遣朝中官员前往当地,负责调度各种事宜。虽然现在情况还不严重,但不管是泄洪还是决堤,到时候势必要进行赈灾,朝廷离得远,总需要有知道情况的人在当地负责起这些事情来。

  而之前一直没有参与争吵的顾铮,不但上书赞同薛知道的提议,更是主动请命,愿意前往江南,主持救灾各项事宜。

  这个反应可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。

 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,别说是顾铮这样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w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