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54章 又是丰收的一年_大唐皇长孙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清朝的时候,人口之所以能够到达到四个亿,最关键的不是满清的励精图治,而是因为地瓜和土豆等高产粮食的广泛种植,给养活更多的人口提供了可能。

  自从诸葛布从美洲将土豆和地瓜找回来之后,李承宗全力推广。

  几年时间过去了,如今大唐的粮食问题不能说是彻底的解决,但是各地的粮仓爆满,这却是真的。

  如今,又到了一年的秋收时节。

  百姓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市面上的粮食价格,又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。

  这个年代的百姓,种植粮食并不需要去购买化肥农药,只需要自己留种子种植就可以了。

  所以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少。

  虽然粮食价格下降,对于出售粮食来说是一个坏事。

  但是由于大部分百姓都不会卖粮,粮食价格下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,没有太大的坏影响。

  反倒是那些在城池里头没有种植粮食的百姓,因此获利。

  “陛下,今年秋收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,但是民部预计整体的产量相比去年能够增加一成。

  市面上的粮食价格,如今已经进一步的下滑了。”

  马周很是积极的来到李承宗面前,汇报着今年的情况。

  “大唐现在每年的耕地面积都在增加,粮食收成也在增加。

  民部需要跟工部好好的合作一下,看看能不能搞出一些能够提高耕作效率的器具。

  这样一来,哪怕是种地的人变少了,我们大唐的粮食收成也能继续上涨。”

  作为一个国家的负责人,李承宗需要从大局考虑问题。

  大唐想要强大,单靠农业肯定是不行的。

  但是发展工业需要的人口,只能是从农业人口之中转移过去。

  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提高农业的效率。

  要不然工业是发展起来了,但是农业下降了,粮食不够吃了,那是会出大问题的。

  “这方面民部一直都在跟工部和渭水书院一起在努力,优先从辽东道那边出发,先提高那边的种植效率。

  因为到目前为止,辽东道的人均土地面积是最多的,每个移民也都可以分到一百亩的土地。

  一家人就能有好几百亩,这么多土地,正常情况下一家人是肯定没有办法耕种的。

  虽然也可以通过购买奴仆的方式来一定程度上的解决,但是也是没有办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。

  并且要是奴仆购买的太多,那就会导致辽东道的人工结构很奇怪。

  大唐强大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关系,一旦出现什么情况,这些奴仆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不良影响因素。”

  马周也是聪明人。

  他自然也是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。

  李承宗希望自己做什么工作。

  只要是领导关心的问题,那就是重要的问题。

  “辽东道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投放新式的耕地器具的地方。那里大量的种植了水稻和黄豆,不管是水稻的插秧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bw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